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该病毒可造成急、慢性肝炎性感染,其严重程度从持续几周的轻微病症到终身存在的严重疾病。丙肝见于世界各地。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为非洲、中亚和东亚。
感染丙肝病毒后,部分人会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主要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和叩击痛,还有的出现黄疸;也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25-30年后,有5%-25%的人会发生肝硬化,部分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

(1) 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
(2) 在性活动时使用安全套;
(3) 静脉吸毒者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针具;
(4)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
(5) 确保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均严格消毒;
(6) 如果携带丙肝病毒,不要进行献血。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体液。
血液传播
是目前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如静脉注射毒品容易导致丙肝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等是丙肝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性传播
与丙肝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较高。如果性交伙伴同时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则更容易传播丙肝病毒。
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的孕妇在分娩时可能将丙肝传播给新生儿。
不必要和不安全的医疗注射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丙肝传播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丙肝病毒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肝。

1、HCV抗原检测
人感染HCV到产生抗-HCV的平均时间约60d,被称为抗-HCV的窗口期。但HCV核心抗原于HCV感染后12~15d即可检测到,较抗-HCV出现提前5~7周。因此,HCV核心抗原筛查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2、抗-HCV检测
抗-HCV酶免疫法(EIA)适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也可用于HCV感染者的初筛。但抗-HCV阴转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的指标。用第三代EIA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99%,因此,不需要用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验证。但一些透析、免疫功能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抗-HCV假阳性,因此,HCVRNA检测有助于确诊这些患者是否合并感染HCV。
3、HCV RNA检测
在HCV急性感染期,在血浆或血清中的病毒基因组水平可达到10∧5~10∧7拷贝/ml。在HCV慢性感染者中,HCV RNA水平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变化范围在5×10∧4~5×10∧6拷贝/ml之间,但同一名患者的血液中HCVRNA水平相对稳定。
4、HCV基因分型
HCV RNA基因分型方法较多,国内外在抗病毒疗效考核研究中,应用Simmonds等1~6型分型法最为广泛。HCV RNA基因分型结果有助于判定治疗的难易程度及制定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丙肝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发生包括肝癌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治疗终点是在血液中查不到丙肝病毒。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治疗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切忌饮酒。每个患者和每个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同,感染丙肝病毒2、3型疗效相对较好。
丙肝的推荐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65%的患者在治疗停止24周后,血液中检测不到丙肝病毒。
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在治疗的第4周、12周、24周检测血浆中丙肝病毒核酸数量,了解有无不良反应及疗效情况,以决定疗程的长短。一般疗程24-48周。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