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新闻浏览
【文献】HCV母婴传播及阻断的研究进展
2016/9/9 打印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人群感染HCV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HCV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具体阻断措施的最新进展,指出随着对肝炎病毒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实现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将成为可能。


2.1 HCV 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及机制


导致婴幼儿感染HCV 的最主要因素为母婴传播,现有数据显示母婴传播发生率从1.8%~ 8%不等,不超过10%。HCV 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主要包括宫内传播、分娩传播及产后传播。


宫内传播及分娩传播 


对于感染HCV 的产妇,至少1/3 的新生儿在妊娠期感染HCV,Mok等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检测血清HCV RNA,证实可能存在HCV 宫内传播,发生机制主要为胎盘感染。Delamare等研究发现羊水中几乎不含HCV,认为HCV 可能直接通过胎盘发生母婴传播。目前HCV 穿越胎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McDonagh等认为胎盘上有一些潜在位点,可供病毒粒子自由穿越,而胎盘上已检测出一些HCV 受体和进入辅因子的表达,表明HCV 或可以直接感染胎盘细胞。


产后传播 


HCV 很少发生产后传播。产后传播的传播途径有:(1)母乳喂养传播:HCV 感染产妇母乳喂养是否会发生母婴传播始终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虽然在人类乳汁中可检测到HCV RNA,但其浓度很低,不足以感染新生儿,且有理论认为胃液或可灭活HCV;(2)水平传播:HCV 可通过经皮接触含有HCV 的血液或体液的物品传播,包括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牙刷、剃须刀、毛巾等)和食物(口香糖等)。由于这些可能的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其发生水平传播的可靠性很难证实。


2.2 HCV 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


高危因素(1)母体高病毒载量:母体病毒载量对母婴传播的确切影响尚无定论。Checa等研究认为和未发生母婴传播的母体相比,发生母婴传播的母体体内病毒载量是前者的10 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961)。Ohto等发现,母体血清HCV RNA <1 ×105 拷贝/ml 者,很少发生母婴传播,但有很多高病毒载量的产妇所生新生儿没有发生母婴传播,以及极少数报道HCV 未检出的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了母婴传播;(2)合并HIV 感染:有研究显示,HCV 合并HIV 感染的产妇发生HCV 母婴传播的几率是不合并HIV 感染者的2.8倍;(3)侵入性操作:胎儿头皮监测等侵入性操作增加了胎儿暴露于含有HCV 母体血液的几率,从而促使母婴传播的发生。


潜在风险因素(1)母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HCV;(2)分娩前破膜时间超过6h;(3)阴道分娩时新生儿暴露于母体血液,这些因素或促使新生儿暴露于含有HCV 的母体体液,从而提高HCV 母婴传播发生率。


其他影响因素(1)HCV 基因分型:大多数研究未能明确HCV 基因型与母婴传播的关系,但Lin等发现HCV1B型与3a 型更容易发生母婴传播,而Checa等认为最容易出现母婴传播的是HCV1a 型;(2)母体肝细胞损伤;(3)分娩时大量失血;(4)阴道分娩:分娩方式是否与HCV 母婴传播的发生有关饱受争议,这些争议可能与大部分研究没有分析母体高病毒载量与择期剖宫产发生率的相关性有关;(5)母乳喂养:目前认为感染HCV 的产妇母乳喂养不会增加母婴传播的发生率,但如果产妇合并HIV 感染或出现乳头出血或创伤应停止哺乳,因为这会导致新生儿暴露于HCV;(6)性别因素:有研究发现HCV 母婴传播更容易发生于女婴,其在女婴的发生率是男婴的2 倍,但在其他研究中没有类似发现。


2.3 HCV 的母婴传播阻断


和HBV 不同,目前尚无确切可用的HCV 疫苗或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接种。治疗HCV 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以及最近研发的针对HCV 生活周期中病毒蛋白靶向特异性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利巴韦林(FDA 妊娠X类药物)妊娠禁用,聚乙二醇干扰素(FDA 妊娠C类药物)也不适于妊娠期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即抗HCV 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包括多种蛋白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有望用于妊娠期间控制母体病毒载量,从而减少HCV 母婴传播的发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其对人类胎儿的安全性。目前蛋白酶抑制剂是否会进入人体乳汁尚未得知,为防止蛋白酶抑制剂对新生儿的潜在危害,不建议在用药时哺乳。


摘自《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2卷第6期2016年6月

CopyRight 2011 © 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2014894号-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