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派罗欣)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 例患者随机分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 观察组) 和普通干扰素A-2a 联合利巴韦林组( 对照组) , 比较两组的血液病毒学和生化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 05) , 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主题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药物疗法; 干扰素A-2a / 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 治疗应用; 药物疗法, 联合
【中图分类号】R512. 630.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647( 2009) 12-2836-02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 全世界大约1. 7 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HCV) , 仅少数感染者能清除病毒, 75%~ 85%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 其中20%的患者20~30 a 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等严重疾病[1] 。因此必须抗病毒治疗, 但单用普通干扰素疗效难以令人满意。因而2004-02/ 2008-06 我们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并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进行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50 例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标准[ 2] 。病例入选标准: ( 1) 年龄18~60 岁; ( 2) HCV-RNA> 104IU/ ml; ( 3) 抗HCV 阳性; ( 4) ALT 升高≥2. 0×ULN; ( 5) TBil升高≤34. 2 Lmol/ L。排除标准: ( 1) 0. 5 a 内接受过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者; ( 2) 合并其他病毒肝炎或其他肝病及失代偿肝硬化者; ( 3) 有严重心、肺、肾、血液、内分泌等脏器系统病变; (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精神异常史; ( 5)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治疗前临床资料及肝功能等指标, 均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25 例: 派罗欣180 Lg, 每周1 次皮下注射; 联合口服利巴韦林胶囊1 200 mg / d。对照组25 例: 普通干扰素500 万U , 第1 个月1 次/ d, 以后隔日1 次, 皮下注射; 联合口服利巴韦林胶囊1 200 mg / 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8 周。两组均于0、4、8、12、2 4、48、7 2 周检测肝肾功能和尿常规。治疗期间血常规根据情况1~2 周检测1 次, 每周询问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并体查1 次。HCV-RNA 于0、1 2、24、48、7 2 周检测1 次。
1. 3 疗效判定 病毒学应答: ( 1) 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 : 治疗12 周时HCV-RNA ( - ) 或下降102 IU/ ml 以上。( 2) 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 ET VR) : HCV-RNA( - ) 。( 3) 持续病毒学应答( SVR) : 治疗结束后24 周时HCV-RNA( - ) 。生化学应答( BR) :AST 、AST 恢复正常。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V2 检验。
2 结果
2. 1 患者治疗应答情况 两组50 例患者全部完成48 周的治疗及其后24 周的随防。两组患者治疗应答情况见表1。派罗欣组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 无论EVR, ET VR, SVR, 各个时期的BR, 都明显优于后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的应答率比[ 例( %) ]
组别 |
例数 |
病毒学应答 |
生化学应答 |
12 周 |
24 周 |
48 周 |
72 周 |
12 周 |
24 周 |
48 周 |
72 周 |
观察组 |
20 |
6( 30) |
15( 30) |
11( 55) |
12( 60) |
5( 25) |
12( 60) |
11( 55) |
14( 70)
|
对照组 |
25 |
3( 12) |
11( 44) |
6( 24) |
6( 24) |
2( 8) |
8( 32) |
7( 28) |
6( 24)
|
P 值 |
|
< 0. 05 |
< 0. 05 |
< 0. 05 |
< 0. 05 |
< 0. 05 |
< 0. 05 |
< 0. 05 |
< 0. 05 |
2. 2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5 例患者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而停用利巴韦林, 单用派罗欣。主要不良反应, 是发热、头痛、肌痛等流感样症状, 白细胞降低多不严重, 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干扰素A已成为丙型肝炎治疗的基石, 但其内在的缺陷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使用。普通干扰素A-2a 注射后3~ 8 h 到达血清浓度, 当药物到达谷值时, 这段时间血液循环中没有A-2a 干扰素, 对病毒抑制作用消失, 导致病毒水平的反跳。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2a ( 派罗欣) 减少了以上缺欠, 干扰素A-2a 聚乙二醇化__后分子量增大, 且具有了分枝结构, 进入血液后不解离, 延长了半衰期, 限制了分布容积, 使其分布限制于血液和肝脏等血液灌注良好的器官内, 增强了药物在肝脏的抗病毒作用, 且主要由肝脏代谢, 从而发挥最大的治疗效应。在首次剂量后72~96 h达到血清最高浓度, 一旦达到稳态就不再有药物积累, 治疗期间血清药物浓度稳定。对病毒抑制作用是持续的, 而非间歇性的, 不存在普通干扰素的“峰2 谷效应”,这是派罗欣疗效优于普
通干扰素的主要原因。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还可以降低免疫原性。本资料表明: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 也优于派罗欣单药治疗。
【参考文献】
[ 1] 高得勇, 张欣欣. 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 33( 1) : 61.
[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J] .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7) : 551-555.
|